第四百七十七章 挨绊儿

小说:国潮1980 作者:镶黄旗


    如果说京城证章厂是不经意间被撞伤了腰,才开始一蹶不振的。
   纯属是被历史误伤的话。
   那么其他的传统工艺美术厂家止不住的往下出溜儿。
   就只能说是被历史刻意针对,故意绊倒的了。
   而且是爬起来就伸腿绊倒,爬起来就绊倒!极为恶劣的那种情况!
   为什么这么说?
  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。
   虽然建国之后,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对国家经济做出了实打实的贡献。
   但整个行业的命运却相当坎坷,屡屡遭受历史的戏弄。
   在生存问题上,一直面对着极为艰难的处境。
   还别说什么保护和发展了,能保住技艺,不失传断档,就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   这绝对是一件一提起来就让人相当郁闷与无奈的憾事。
   毋庸置疑,工艺美术行业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,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累。
   尤其是京城工艺美术,更是因为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,雄厚的历史根基,反映出我国工艺美术技艺的最高水平。
   这话可不是瞎说的。
   从辽、金的陪都,到元、明、清“天子脚下”的帝王之都。
   历代政府都大量征召各地优秀的手工艺人到宫廷服役,建立起专职的管理、生产工艺美术品的各类机构。
   如“少府监、御用监、造办处、如意馆”等。
   这才致使京城工艺美术形成了名师荟萃、巧匠云集的局面,能够对各民族、各地域优秀的手工艺博采众长。
   才能汲取精华,融汇贯通,开创出“料不厌其贵,工不厌其精,艺不厌其巧,品不厌其繁”的独树一帜的民族传统工艺特色。
   才能以风格独特、品类繁多、技艺精湛,典雅名贵的正宗宫廷艺术而驰名中外。
   也正是因此,在历次社会经济大变革中,京城的工艺美术才会拥有其他行业完全不可比拟的旺盛的生命力,相当顽强的幸存了下来。
   像明清时期,虽然有外国资本侵入。
   但京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,却几乎从来没有遇到相应的“洋货”与之竞争。
   不仅生产技艺仍世代沿续,而且还因出口的需要而逐步发展。
   许多京城工艺美术品被国外艺术鉴赏家视为收藏价值极高的珍宝。
  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,海禁大开。
   京城工艺美术品更成为国外竞相争购的佳品,以至出现了“闹洋庄”的场面。
   (注:洋庄是外国商人在京开办的专收工艺美术品的机构)。
   仅据光绪朝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期间的文字记载,当时世界各地举办的博览会不下三十余次。
   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只参展十次,但次次荣获金银大奖。
   由此可见,京城的工艺美术其实一直就是京城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。
   早在建国前,“京作”、“精作”的美名就誉满中外,成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笔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。
   而到了解放初期,哪怕百业凋零,工艺美术行业同样面临生存不下去的境地。
   但刚刚成立不久的人民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业进行了调研,得出的结论却是非常令人震惊的。
   当时调研报告中写着,“全市虽然仅存下十九种特种手工艺工厂和作坊,可只要能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。一年就可获一千万美元以上的外汇。若用这笔款项买粮食,足够全市百姓吃上两个月的。”
   果不其然,随着政府出手大力扶持,成效斐然。
   京城的工艺美术行业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出口的“拳头”产品。
   不负众望地为国家开始供血。
   到1953年为止,不过短短数年间。
   京城工艺美术行业的年产值就由1949年的七十三万美元增长到七百多万美元,提高了近十倍,已经很接近当初做出规划的目标了。
   (此处文章有删减)
   刚刚干出点声色的京城工艺美术行业,就此没有了销路,重新陷入苦苦支撑,发展停滞的局面。
   于是整个行业一方面开始抛弃高贵出品的资产阶级情调,尝试实用化和大众化的路线。
   另一方面,也得在政府的帮助下,另寻其他外销的途径。
   后来,因为苏联老大哥的帮助,出口开始转向东欧国家,这种情况才逐渐开始有所改善。
   应该说,大多数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程度普遍不高,对工艺美术行业走大众化路线的普通产品还是比较欢迎的。
   这种薄利多销,走低端路线尝试的方向,算是比较成功的。
   但万万没想到政治风云再变,好日子结束的竟然那么突然。
   (此处文章有删减)
   1960年,这条外销的路也走不通了。
   京城工艺美术产品出口量再度严重缩减,造成了工厂减产,工人转产。
   等到好不容易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,总算把出口的目标又转向了约旦、索马里、斯里兰卡、沙特阿拉伯等国,时间又到了1966年。
   (此处文章有删减)
   此后,行业内又开始进行压缩整合,导致大批工人改产、转产。
   工人们放弃原有岗位,最多的去向,就是到电子器件厂。
   这种恶劣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初期。
   京城工艺美术行业才得以久旱逢甘雨,重新又受到重视,开始肩负创汇任务恢复出口生产。
   但许多行业和厂家已经造成了严重人才流失,甚至出现了“人亡艺绝”的现象,实在难以再恢复如初了。
   就比如“蜻蜓贾”的玉蜻蜓已经失传。
   再比如象牙雕刻的“笔洗”和景泰蓝业的“海棠瓶”,也几乎没有人会做了。
   但这还不算什么。
   最最关键的是,在工艺美术行业各自凭着手工技艺,承担着与现代化工业工厂相同的税负时。
   由于工艺品出口体制的垄断性,生产厂家不准自行销售产品,还导致工贸双方的矛盾十分严重。
   负责购销的外贸单位,为多创上交利润,居然死命的卡供货单位的脖子,给价给得实在太低。
   比如说京城工艺美术工厂于1972年生产的多种原料、多种工艺相结合产品《神鹿宝车樽》。厂方定价一万一千元,但外贸收购只开价六千元。
   后多次进行洽谈,厂方要求至少给八千元。
   价格还没议定就送至花城出口产品交易会,简称“广交会”。
   最终实售两万七千元,外贸这才开收购单。
   这还像话嘛!
   所以就因为这种讨价还价互相扯皮现象非常严重,才造成厂家对同一件高档产品,不得不定出两个价格标准。
   但即便这样,企业往往连最低价格也达不到。
   如1973年春季广交会景泰蓝的《万花罐》、《梅花罐》。
   厂家按成本加适当利润定价每对三百元,而外贸只肯给二百元。
   当即就造成新开发的产品“即开即赔”。
   而外贸却在交易会上标价每对六百元,顺利卖给了外商,得到了大批量的订货。
   想想看吧,这种购销模式下,又怎么能让工艺美术品行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呢?
   甚至外贸为了省事儿,他们还拒收传统题材的作品。
   弄得许多工厂诚惶诚恐。
   结果1978年春季广交会上售出了京城玉器厂过去生产的传统作品——翡翠《花熏》。
   居然卖出了七十万元的高价,相当于出口两万五千辆国产自行车或十九万只京城白鸭。
   所以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,肥了过手就拿钱的外贸,苦了辛辛苦苦耍手艺的生产厂家。
   严苛程度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呢?
   说一件事就能明白的差不多了。
   就比如前英国首相邱吉尔之孙小邱吉尔,1973年到京城工艺美术工厂参观时,对一件景泰蓝新产品大瓶异常喜爱。
   他当即对陪同参观的人要求购买这个大瓶。
   但厂方说不能卖,小邱吉尔很不理解,说“你们厂自己生产的东西为什么自己不能出售?”
   厂方则以新开发的产品是展品不能卖做解释。
   小邱吉尔说“新产品也是产品,工厂开工生产产品难道不是为了赚钱吗?你们说多少钱我付还不可以吗?”
   厂方又再三婉拒,但小邱吉尔是非要买不可。
   无奈,厂家最后只好向上级公司请示。上级公司又向其上级请示。
   小邱吉尔从下午一点一直等到四点多钟,工厂临近下班,才得到可以出售这件产品的指示。而这件约一米高的景泰蓝大瓶产品完全没有包装。
   最后小邱吉尔只好自己亲自用肩膀扛走了,但他一再对工厂表示感谢。
   哪怕改革开放后,一些对外宾开放的工厂被准许设立小卖部了,但这种情况也依然没能好转多少。
   因为虽然厂家只出售本厂自产加工的产品,但也要由商业部门派人到小卖部任售货员,不能直接走厂家的账。
   凡出售的产品,要先走商业的账,算是从工厂提出货,商业进了货,这才算符合手续。
   所以,当宁卫民和乔万林来到其他的工艺美术厂家时。
   他们所面对的景象就是这些创汇大户们,普遍把日子过得精穷。
   没办法啊,交的多,留的少,自然就造成了家底薄,资金少,包袱重的局面。
   为了手里能有点活钱,这些厂子真的没办法,不仰外贸部门和商业部门的鼻息。
   另外在生产上,因为太吃亏,厂家们也不爱做高端精品了。
   这很正常,白费力气赔本赚吆喝的事儿谁爱干啊?
   何况厂里没钱,就没有能力投重资花时间培养接班人,研究开发高精端的新产品。
   与其努着劲做出好东西便宜外贸那帮人,让他们吃的肚儿溜圆,完成业绩目标。
   还不如干脆就省点力气,多生产些技术要求低,成本优势明显的大路货,走内销途径更实惠。
   也省得现有工人们天天因为待遇福利差发牢骚,抱怨入错了行啊。
   不过实际上也得说,这些工艺美术行业的厂家,虽然手上没钱,可真正家底儿还是很厚实的。
   因为几乎家家的库里都存着些因为题材受限,被拒绝收购的东西。
   或者是因为制作成本太高,他们与外贸谈不拢价格的商品。
   更何况全市的内销渠道相当有限,京城上规模的工艺美术品商店,只有王府井工美服务部这么一家。
   这就导致各个厂家能够送去销售的产品种类太有限了。
   许多生产出来的商品都只能压在库里,轮换着往商店里送。
   那么可想而知,这是多么让宁卫民美得冒泡的一件事。
   这种情况对他来说,想占便宜再方便不过了。
   别忘了,他可为办饭庄诸多需要定制的产品,得到区里特许,来和各个厂家寻求合作的。
   这些看似麻烦的活儿,因为必须直接和厂家对接,属于特事特办。
   谈价是不用顾忌商业口儿和外贸单位的意见的。
   那就是急厂家所急的香饽饽啊,等于给他们送实实在在的钱啊。
   厂家还能不欢迎他吗?
   更何况乔万林又是服务局的头头,商业系统的货物他管不了,可管商业系统的人可是正差。
   哪怕他们最终掏钱的时候,还得从商业口走过形式化的过程。
   那些在厂里卖货的售货员也不敢得罪乔万林,必要给予方便的。
   这岂不是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所有的机缘又都凑合到一起去了嘛。
   要说句不怕天打雷劈的话啊,就好像工艺美术行业遭的这么多磨难,是老天爷故意要喂宁卫民一嘴肥的,才故意造成这种处境似的。
   似乎他要是不吃美了,老天爷就会让所有的厂家一直倒霉下去!
   ps:今天章节得负评虽然早有预料,可还是挺难受得。这样的“水”是多么的难写啊,比“不水”难得多。我自己的感觉有点自讨苦吃的意思,就如同遇到成语买椟还珠那样的事,可后来想想也没事了。因为那些天天嚷嚷的主线的人,其实是最不明白什么才叫做主线的。生活里这种情况太多了,就如我认识的一个人,吃费列罗是把榛子吐掉的。小孩吃饺子,只吃皮不吃馅。看书喜欢是个人感受,我不愿干涉,而写书的道德,也需要我个人自觉,才能坚守。无所谓了,随缘吧
  


︾ ︾ ︾ ︾ ︾ ︾

==》免费全网热播短剧9999+ : 98YE.Com 《==

︽ ︽ ︽ ︽ ︽ ︽


打开《漫豆包: Mdb55.Com 》,看同款小说改编漫画~~~

前往微信或app阅读最新章节

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,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
新书网提供最新免费小说阅读服务,同时为您推荐热门都市小说、言情小说、玄幻小说、科幻小说等优秀作品
作品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侵犯权利请联系admin###nilove.net ,我们将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处理。
版权所有 © XinShu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5012425号-2